6成90后曾經遭遇消費欺詐,而其中絕大多數(shù)是網購中招了;網上支付風險八成由信息泄露和個人詐騙引起。近日,一些互聯(lián)網機構發(fā)布的315網絡大數(shù)據調查顯示,“互聯(lián)網+”時代的消費維權也具有別樣特點。
6成90后曾遭欺詐 其中7成栽在網購
人人網12日公布的對90后大學生網上消費調查顯示,61.5%的90后遭遇過消費欺詐問題,在遭遇過消費欺詐的90后中,網購欺詐超過7成。90后大學生程玲在網上稱,“自己曾貪圖價格折扣,網購了某品牌運動鞋。收貨后,認為鞋子是山寨貨,與賣家溝通退貨,卻遭到拒絕還咬定是正品。而鞋類品牌專柜是不提供檢測真?zhèn)畏⻊盏,最后只能自認倒霉。”
手機消費欺詐最易讓90后中招
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90后學生在購買手機和電腦等數(shù)碼產品時被騙頻率較大。其中手機以45.3%的比例高居90后數(shù)碼產品消費欺詐的榜首,筆記本消費欺詐則以38.1%的比例緊隨其后。
近7成90后表示遇到欺詐會維權
另據調查,69.2%的90后稱遭遇消費欺詐后會主動維權。
支招:專家建議90后這些新興消費群體:購物時一定要留好發(fā)票,網購也同樣需索取發(fā)票并保留交易對話截屏以便維權。
賬戶被盜主要因個人信息泄露
最常見的網上支付風險類型是信息泄露引起的賬戶被盜和個人欺詐,占到網上支付風險八成以上。其中,賬戶被盜主要由于個人身份信息和手機校驗碼泄露引起。比如,用戶的手機日常不設防,給別人留下查看短信的機會,而且又不注意保護銀行卡號、身份證信息,如果不巧身邊有不法分子截獲了這些信息,就會導致銀行卡資金被盜。個人欺詐則多發(fā)生于:偽裝微信QQ好友、假冒客服等騙局。